近两年,移动医疗、移动健康已开始影响医疗管理方式、医患沟通模式、医生从业生态、卫生政策法规、健康产品创新等。未来,新老事物激烈碰撞下所产生的行业变革甚至颠覆性突破,更让人充满遐想。本报从今日起开辟专栏,以媒体视角,观察和记录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传统医疗健康服务领域蔓延、扎根、生长的全过程。我们希望邀请各方有识之士,通过文字分享您的真知灼见,介绍成功探索的经验,为移动健康的发展贡献智慧。
“移动医疗在医院应用的核心是什么?是工具。以医生、患者、医院管理者的需求为导向,解决传统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。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、信息中心主任刘帆说。
今年3月,《通过信息化全面提升医院水平—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新一轮医改中的实践》一文,发布在哈佛商学院出版平台上,成为哈佛商学院培养MBA学生的教材。走过了以部门为核心的有线网时代,以医护人员为核心的无线网时代,以及以患者为核心的物联网时代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探索的信息化发展理念,或许对移动医疗行业的从业者有所启迪。
■解决临床信息化最后20米难题
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,每一位住院患者手腕上都佩戴着印有条形码的腕带。输液、分发药品时,护士用移动掌上电脑(PDA)扫描腕带以及药品上的电子条码,两者匹配,PDA会弹出“执行成功”的字样,否则会给出“病人与医嘱不匹配”、“该医嘱不存在”、“该医嘱已结束”等相应提示。
“过去护士执行医嘱就靠一支笔、一张纸记录,一旦出现问题,过程漏洞很难捕获。而信息化技术可以真正实现药品的全流程、无缝隙闭环管理。”刘帆说。
何谓闭环管理?刘帆解释,在药品院内流通过程中,医生通过院内HIS系统下达医嘱,护士通过电脑确认医嘱信息,然后发送至住院药房。口服药采用全自动摆药机摆放,并在药品包装袋上附上二维码;注射药由药师手工摆药,同时打印拣药单、摆药单、注射卡、贴瓶条等。
住院药房药师会通过手持PDA对上述药品上的二维码进行扫描复核,在这一操作中,电脑不仅会记录下审核者的姓名、审核时间、药品要送往的病区,同时还记录审核者的工作量,以及药品的配送情况,例如药品什么时间送出或者尚未送出等。
专业配送人员在药房领取药品,在护士站与护士交接药品时,也要进行扫描确认。护士通过移动护理平台对药品和患者进行最后一轮确认,然后执行医嘱。
刘帆表示,移动信息化管理确保了“正确的病人、正确的药品、正确的剂量、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给药途径”,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全员可追踪、全程可追溯、问题可有针对性的纠正。据统计,自2012年药品闭环管理系统上马至今,该院住院患者用药实现了零差错。
该院院长王杉认为,移动护理工作站突破了临床信息化最后20米“真空带”,带来效率的提升,将护士的时间还给病人,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。
刘帆介绍,除了移动护理工作站,医院基于移动医疗技术还建立了生物样本管理闭环流程、消毒供应管理闭环流程、手术麻醉闭环流程等。
■要与医院的优先需求相契合
曾经有一位投资者向刘帆提出疑问:一些IT公司拿着先进的技术却往往被拒之门外,那么,医疗机构对信息化技术的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?
刘帆给出的答案是:当前医院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3个方面,即科学化、专业化、精细化的现代医院运营管理,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,医疗服务的不断改善。应用信息化技术提出的解决方案,如果正好与医院的优先需求相契合,就会受到欢迎。
刘帆说,当前北大人民医院在信息化服务方面所做的改变,都是由临床需求推动前进的。例如人民医院每天门诊量过万,患者花费大量时间排队缴费,怨声载道。而门诊要新辟缴费窗口,首先要保障现金交易场所的安全问题。
刘帆和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发现,每天大约有25%的患者使用银行卡,于是通过与多家公司洽谈合作,配备了7台移动收费推车,可以完成自费患者以及医保患者的银行卡刷卡交易,有效减少了排队时间。
“目前医院在儿科和骨肿瘤科住院病区试点实施了移动推车结账,收费人员可以到床边为患者进行费用结算。”刘帆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