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新闻资讯
-
东湖观点:看待“救护车不施救”还得遵循急救原则
近日,一段“绿心路老人骑车摔倒,路过救护车不施救”的视频在网上传播。视频发布后,引起热议。有网友对“救护车”不施救提出质疑。3月22日,四川乐山市市中区妇幼保健院官方微信发布《关于“救护车不施救”视频的情况说明》回应称,着急送血救人,随车人员不是医护人员。(3月24日《澎湃新闻》)
老人骑车摔倒受伤且“已流血了”,此时迫切需要获得专业紧急救助。但救护车路过却不施救,这样的场面难免有失违和。时间就是生命,在重大疾病和伤害面前,多拖延一点时间所带来风险就会越大。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,眼前有救护车而无以为用,还需耗时等下一辆,此情此景让人难以接受。“救护车不施救”的举动引发舆论质疑和公众讨论,自然也就在所难免。
救护车作为实施院前医疗急救的主要工具之一,职业操守的高低关系到急救功能的发挥,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。对“过而不治”的行为给予警惕与质疑,也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。此其间,除了对救护车是否坚持职业规范的“合理性质疑”外,还有出于一系列救护车见死不救行径的“非理性怀疑”——受急救车外包和“黑救护”的隐性存在,牟利性行为带来了整个急救行业的混乱。2015年10月21日晚,京沪高速徐州段发生一起车祸,在救援人员施救过程中,一辆救护车闪着警灯警报,从应急车道上快速驶近,民警本以为是来救护伤员的,没想到随车人员称“不关他们的事”。原来这辆救护车是执行完送病人任务后返程,因见道路被堵,居然仗着特殊“身份”,到应急车道走捷径。
但凭此就认定,四川乐山市市中区妇幼保健院的急救车同属“逃避急救”的行为,显然有失偏颇。从急救车所属单位官方微信发布的说明来看,急救车未停车救治受伤老人确属事出有因。因该院一孕妇因凶险型前置胎盘大出血,病情危重需紧急输血,该救护车主要承担着运输急救的紧急任务。此意味着,一方面该救护车并非完成任务空返或正前往另一急救点执行任务,而本身正承担着同等重要的急救任务,且这种任务受时间限制而不能中断或者调整;另一方面,正在承担任务的特殊性意味着,此急救车并未配有与特定急救相适应的技术力量,无法适应当前的急救需要。让充当运血任务的工作人员去开展车祸伤害救治,反倒会耽误救急的最佳时机,也会带来不确定性风险。
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本分,同时《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》第二十三条指出:急救中心(站)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、就急、满足专业需要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,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。但此并不意味着,救护车每经过一个需要急救的地点,就应无条件实施治救。恰恰相反,其应遵循最基本的操作流程与技术规范,如此才能实现科学、规范与有效救治。一方面,由于救护车的出勤执行任务,都有出车、归车的时间和路径要求,以便于接受考核而避免公车滥用,同时也便于指挥中心集中统一调度,而防止自行其事带来的秩序混乱;另一方面,120在接到求助电话后,即与患者形成了一种预约关系,120必须履行相应义务,否则会造成违约。在执行任务的急救车正在履行预约责任,不应受特殊情况而中止,患者的生命权都具有一致性,厚此薄彼或者先此后彼都不符合公平原则。
从这一点来说,正在开展送血任务的急救车以继续执行完任务作为第一要务,无论从情感上、道义上还是规范上都并无不妥。从这一点来说,无论是合理性质疑,还是非理性怀疑,都必须以“急救原则”作为合理性的判断标准。如此才能实施理性的监督,防止规范化的急救原则被破坏,规范秩序的初衷却走向了反面。
- 上一篇:北京:叫救护车三年内将统一为120
- 下一篇:国内首台5G智慧医疗救护车在杭州
-
产品展示
- 广州市德晟医疗设备有限公司
- 联系人:何经理
- 手 机:13642655816
- 电 话:020-34175677
- 传 真:020-34175677
- E-mail:gzdsyl2011@163.com
- 网 址:/
- 地 址: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泉塘路2号浩诚商务中心3号楼612室
-
相关设备
-